现如今,朱天子要新建个皇医寺,其地位与大理寺、太常寺等相当,这可算是改革创举般的大事了,像这种朝堂大事,当然不是天子一两句话就能决定的。
毕竟,皇医寺不是锦衣卫,不属于他皇家私人机构,因此,当有人提出反对意见,众朝臣俱都连连点头,以作赞同。
大家倒并非对这皇医寺有意见,毕竟大家都是吃的五谷杂粮,谁都可能有个头疼脑热,生病之类的,这皇医寺的设立的确对大家都有好处,但不能因为有好处就让天子仅凭个人决断,改变朝堂秩序。
不然今日朱元璋想设置个皇医寺,明日他想开个东厂,西厂,那咋办呢?朱天子的权力欲望太大,得时时约束着他,否则以后朝臣的日子更难过。
眼看朝臣反对,朱天子倒一脸无所谓,他冷笑两声,随即看向胡惟庸道:“胡相,你来说说吧!”
胡惟庸当即站了出来,朗声道:“皇医寺一事,早经中书参议审批,绝对符合朝堂规制!”
此话一出,众朝臣全傻眼了,这中书省办事,何时这么利索了?
要知道,以往像这种新立衙署的大事,光是走程序就得好几个月,在其宣布之前,其他朝臣早就收到风声了。
而这次,百官压根没听到半点消息,这流程就走完了。
可想而知,这次连天子带中书,俱是一路开绿灯,没有半点拖泥带水。
事实上,不光朝臣奇怪,连朱元璋都很惊讶。
这次事情报到中书,胡惟庸半刻都没有耽搁,大笔一挥直接批了,有他这朝堂宰辅高度配合,再加上朱天子大力推行,这皇医寺的成立,简直水到渠成。
朝臣们原本对这皇医寺也没啥意见,此刻见胡惟庸发话,自然也不敢反对。
倒是太医院陈君佐站了出来,拱手奏请周王朱橚担当首任皇医寺卿,朱天子自是当场应允。
满朝上下通力配合,这皇医寺正式成立,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,在无比和谐的气氛中结束。
……
皇帝,丞相都鼎力支持,加上朝堂上百官也不阻拦,皇医寺之事很快得到落实。
京里开设了新衙署,各地官衙和惠民药局也在紧锣密鼓地搜集医书,皇医寺的工作,进展得极顺利,且卓有成效。
这算是给洪武十二年开了个好头。
有了这开门红,朱天子本以为,今年会是顺风顺水,可没想,才高兴了没几天,西南方向又传来了祸事。
“禀陛下,贵州宣慰使传来急报!”
正当朱家父子笑谈皇医寺进度之时,云奇慌里慌张地送来了一份加急奏报。
朱元璋打开只看了一眼,登时气得龇牙咧嘴道:“这水东、水西二部,当真好大的胆子!”
水东、水西二部,原本是盘踞在川贵滇三省交界处的两大部族。
听朱元璋拍桌怒骂,朱标连忙凑了上去,问道:“可是西南出了变故?”
朱天子将手中奏报丢了下来,朱标忙捡起一看。
这一看,朱标立时心惊肉跳。
“水东土司霭翠、水西土司宋钦,皆率部反叛……”
看完奏报,朱标忙好奇道:“父皇对这二部素来恩厚,缘何他们会反?”
朱元璋已是盛怒至极,全然没理会朱标的疑惑,只顾怒声谩骂:“这两个狗东西,吃咱的拿咱的,还敢反咱……真是狼心狗肺,不诛之难偿其罪!”
也不怪他如此震怒,事实上朱天子对这两部,可算是天恩浩荡。
洪武四年,朱元璋灭了占据巴蜀一带的明夏政权,这水东水西二部便遣使主动投诚,得此消息,朱天子龙颜大悦。
虽然朱元璋知道这二部并非真心效忠,只是碍于形势无奈依附,但他依旧许以重利,允这二部“予以原官世袭”、“税听其输纳”。
说白了,你二部头领还做你的山大王,且可世袭罔替,并且你当地税收也尽你自己调配,不必强交朝廷。
如此,朱元璋仍不放心。
到了第二年,他又给这二部授官。
他将元朝的八番顺元沿边宣慰使司改为贵州宣慰司,设治所于贵州城。
同时,加封水西部土司霭翠为广威将军,任命其为为宣慰使,水东部土司宋钦为宣慰同知,赐红印和手本。
这还不算完!
直到洪武六年,朱天子又诏令贵州宣慰使位居各宣慰之上,可算是给足了面子地位。
到洪武七年,更授宋钦怀远将军诰命。
自此往后,每年这二部遣使来朝,朱天子都会馈以百倍之礼厚赐。
礼遇之隆,实可谓无出其右!
“父皇且莫担心!”
眼看朱元璋脸都气绿了,朱标连忙走上来安慰:“这水西水东反派只是疥廯之疾,以我明军之威,平叛轻而易举。”
朱元璋自也懂得其中道理,他之所以生气,主要还是有种好心被辜负的挫败感。
明明赏赐不断,人家却还要造反,这岂不是打他朱天子的脸?
这传出去,指不定人家都要笑话他朱天子是个傻子呢!
“传旨,让徐达、李文忠、傅友德等在京武将,统统过来觐见!”
……
一封召令,将留京武将统统招了过来。
这下子,武英殿可热闹了。
徐达、李文忠、冯胜、傅友德、郭英、沐英、蓝玉……
这一个个,全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,其中不乏徐达、李文忠这等军中统帅,可以说,光这一排名号报出去,就足可吓得那水东、水西二部瑟瑟发抖了。
而这群人也着实给面子,一到武英殿中听了二部反叛之事,立时义愤不平,争着抢着要带兵出征。
“陛下,微臣愿领兵前往,不将那乱臣贼子人头取回,誓不回京!”
“臣愿领兵平叛,不光拿下那水东水西二部,更要直取云南,将梁王老巢都给掀了!”
斋书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