\"这简直是人力的数十倍!\"朱雄英道,\"若能将这种动力应用到更多领域,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。你们可曾考虑过将它用于船舶驱动?\"
张元济有些惊讶于皇帝的远见:\"陛下慧眼如炬!我们确实有这个设想,但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。蒸汽机体积庞大,重量较重,如何安装在船上并保持平衡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。\"
\"这个方向很重要,务必加紧攻关。\"朱雄英郑重地说,\"控制海洋者,才能控制世界。若能造出不依赖风力的蒸汽船,我大明水师将所向披靡。\"
最后,朱雄英来到了与军事科学院合作的火器研究处。这里的工匠们正在研制一种全新的火炮——膛线火炮。
\"传统火炮内膛光滑,炮弹发射后旋转不稳,影响射程和精度。\"军事科学院的教授解释道,\"我们在炮膛内部刻制螺旋形膛线,使炮弹在发射时产生旋转,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和精准度。\"
他指着一张靶场记录图:\"这是最新试射结果,射程提高了近三成,命中率提高了一倍有余。\"
朱雄英看着这些数据,心中涌起一股自豪感。大明的科技实力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,这将为帝国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。
科学研究院的建立和迅速发展,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广泛关注。许多士大夫开始自发学习西方科学知识,匠造学堂的学生也争相报考研究院的实习岗位。一股探索新知的热潮,在整个帝国蔓延开来。
然而,保守派大臣对此却深感忧虑。礼部侍郎陈鼎上书,指出\"过度崇尚西方技艺,恐有悖祖制,动摇国本\"。他担忧道:\"自古华夏为天下文明之源,今却竞相学习西方之术,恐失我固有之道。\"
对此,朱雄英召集朝会,阐明自己的观点:\"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不衰,正是因为其开放包容的特质。从汉唐以来,我们不断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,使自身更加强大。今日大明,更应继承这一传统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中西文化兼收并蓄,方能立于不败之地。\"
为平衡保守派的情绪,朱雄英同时下令加强儒学教育,确保科技进步与传统价值观并重。他对王守仁说:\"科学研究固然重要,但道德伦理更是立国之本。我们追求的是科技与人文并重,物质与精神俱进。\"
王守仁深以为然:\"陛下所言极是。科学若无道德引导,恐成灾祸之源。唯有两者兼顾,方能真正造福人类。\"
朱雄英站在科学研究院的顶楼,俯瞰着这座日益繁荣的帝国都城。远处,一艘艘商船在运河上往来穿梭;近处,一座座新式工坊冒着白烟,生产着各种商品。这一切,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。
\"守仁,你可曾想过,百年之后的大明会是什么模样?\"朱雄英望着远方,若有所思地问道。
王守仁微笑着回答:\"以陛下之远见,大明必将繁荣昌盛,成为世界之中心。不仅物质富足,更有思想自由,文化多元,真正实现'天下大同'的理想。\"
斋书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