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斋书苑>穿越小说>红楼兵圣> 第249章 揉成一团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249章 揉成一团(1 / 2)

第249章 揉成一团

“请问张大人,将会如何应对欧彦虎”

王信直接问道。

朝廷的想法是安抚,稳住欧彦虎,这么做是吸取抗倭的教训。

虽然谁负责战争,谁就掌握了兵权,但是当遇到失败,同样也会付出代价,皇帝就是因此彻底失势。

如今是太上皇掌权,为了避免重蹈覆辙,当然不希望发生战事。

可朝廷的决定,并不符合张文锦的利益需求,之所以此人无法拿定主意,无非是利益取舍之间的为难,并不是别的事。

自己的需求也很简单。

消灭胡部,解决外患,同时借助商业的模式,获得自己需要的军费,同时还能给灾民们带来一条活路。

那么自己需要一个翘板。

镇虏城就是。

自己已经把口子打开了。

张文锦知道王信的来意,最后的摊牌。

“宣府之所以遭到敌人的侵袭少,因为城外有两个堡垒作为屏障,而敌人如果来攻打大同,大军可以直接抵达大同城下,投鼠忌器,大同不敢分兵。”

张文锦缓缓的说道。

听着张文锦对宣府和大同的分析,王信点了点头,这些并不是高深的事情,只要身居这个位置,接触到更多的消息,很容易得出判断。

难的是如何解决问题。

自己拭目以待,看看张吉甫对张文锦的眼光有没有错。

张文锦悄然看了眼王信的神色,看不出所以然,倒也无所谓。

只不过呢,此人的确能打。

自己还需要此人。

张文锦如常说道:“本抚台打算在水口、宣宁、黑山柳沟、桦沟修建五堡,为大同屏障。”

不等王信言语,张文锦忍不住介绍:“前明曾经在大同城外修了大边、二边、三边,三道纵深防御工事,后来随着防线的不断收缩,大边、二边早已不存,就连距离大同城仅仅五、六十里的三边也事实上被荒废。”

说完后,张文锦隐藏着眼神里的忐忑,希望王信能给点提议。

此人的能力无可否认。

王信点了点头。

张文锦说的这个事情是事实,大同城北面近百里俱是平坦之地,曾经为了加强大同的防御,也有官员建议在城外水口、宣宁、黑山三地修筑堡垒,后来不了了之。

因为几十万两的银子下去,不如投入到军队打出去。

那时候大周国力强盛,不像现在积弊丛生。

所以张文锦还是想要留在大同的。

既然如此,两人有共同的需求点,那么可以合作。

虽然张文锦的方法并不合自己的意,但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,求同存异才重要。

结合张文锦的打算,王信给出了自己的提议:“螃蟹大法。”

“螃蟹”

“抚台大人把大同修建的固若金汤,这就是螃蟹。”

“大同西路军与天成军刚好一左一右,犹如两只大钳子,只要胡虏敢来犯,我们就可以夹死他。”

事情当然没有自己说的这么简单。

胡人生产力落后,但不是傻子。

不过呢,战略上有可取之处,大同目前缺乏精锐战兵,发挥民兵的优势,当然是以守为主,还有就是钱粮。

冯庸从朝廷要不来钱,不代表张文锦从朝廷要不来钱。

何况东南倭患平了不少,今年东南的税赋应该要比往年增加不少。

这比往年多出来的钱,伸手的人很多,谁的胳膊更粗,谁就能拿得多。

那么在张文锦的计划之上,自己想要成立西路军,同样符合张文锦的利益,无论是天成军还是未来的西路军,两支营兵负责野战。

事情没有超出自己的预期,王信放了心。

张文锦也不再多言。

世上最简单的事为成全别人,同样也是最难的事。

官场上最大的人情就是成全别人。

非亲非故,张文锦内心并不想成全王信。

不光他只是一个武夫,还有此人的来历复杂,张文锦都不愿此人出头,只不过为了自个的利益,张文锦不得不接受此人。

看着此人一脸的平静,张文锦内心感叹。

朝廷风波不停,地方风浪不断啊。

地方大户不阻拦自己,大同的负责人张文锦也不阻拦,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呢,所以西路军的成立已经板上钉钉。

除非有人反对自己。

就算有人反对自己也不要紧。

自己把军队都分了出去,独当一面,大不了自己回去,以自己留下来的布局,以及张灿汤平他们的能力,王信并不是很担心。

一个人的荣华富贵,不如兄弟们一起过好日子。

这是王信向来的宗旨。

包括在扬州的时候也是如此。

为扬州营的兄弟们安排好了后路,大多数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日子。

唯独钱上的事。

亲兄弟也要明算账。

牛心山在团山与威远关之间的后方,又是离雁门关最近的,所以王信离开大同后,来到了牛心山,除了参观新办的火器厂,也招来了手下的重要将领。

王信来到刘二的作坊。

火器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工厂,沿着十里河有好几座作坊和工棚,其中最大的是刘二的作坊。

“我把祖传的手艺公布了出来,制定为详细的章程。”

刘二得意的说道。

他用一两八钱的价格中了标,得到最大一笔订单,为了保障工期,他请了几十名头脑灵活的伙计,势必要把产能提高到每个月一百杆。

这样还不够。

三千杆鸟铳,每个月打造一百杆,一年也才一千二百杆,需要两年多的时间。

可如何继续提高,刘二费尽了脑汁。

王信点了点头。

逼迫工匠把祖传的手艺贡献出来,除了强迫的方式,还有一种是利诱。

至于哪种的效率高,王信认为是后者。

犹如现在的刘二。

在生产效率上面,用降低成本的方式,无法碰瓷激发新模式的效率,核心是人的主动性。

所以刘二不光把祖传的手艺拿了出来,还恨不得工人们第一时间就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,不过刘二有他的局限性。

一个刘二,一万个刘二都想不出来。

但是十万个刘二里,可能就会有一个人想出流水线模式。

王信笑道:“为何不把工人们分成小组,每个小组单独生产一道工序,他们只需要做一件事情就可以。”

听到王信的主意,刘二愣住了。

流水线模式出来了,下一步就是机械化代替最后变成智能无人生产线。

竞争和利益。

原本培养一个熟练的工人需要一年,甚至更久的时间,如今只需要一个月,聪明的人甚至只需要十天半个月就能上手,而且成品率直线上升。

王信很有信心,刘二半信半疑,但也觉得将军说的有道理。

“一个月的产能如果能达到三百杆,一年就是三千六百杆,相比较如今的年产量一千二百杆,其中的利益相差三倍,这三倍的利益,付出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。”

王信拍了拍刘二的肩膀。

刘二以前只是工匠,虽然不服老,有闯劲,但如何比得上王信的眼光。

几句话就听愣住了,久久的回味。

越是琢磨,越是觉得有道理。

王信很快离开了作坊,并不在乎刘二能不能听得进去。

他听不进去,别人听得进去。

百分之三百的利益,多的是人拼命。

至于刘二这样新的工厂主,王信现在只觉得少,没有觉得多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

斋书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