死海下。
厚密黏着的地幔层里,一座由宝石打造的螺型城市正在流体般的矿物层里泛游。
404城内依旧秩序井然。
此刻。
城市的主人凡尔纳,正在一间宝石监狱里。
它打量着眼前的工作台。玻璃围起的封闭工作区里,白宝石、蓝宝石和红宝石组成了柱状结构,上面伸出一条条细细的透明长丝,在一根发黄胫骨上进行缠绕。
如同纺线般的流程中,胫骨表面被镀上了一层玻璃质。
凡尔纳望向旁边一个白色大柜子。
“宝石镀层下,那些东西还能存活吗?”
“我不太懂这方面,只是觉得完全和外界隔绝,里面那些看不见的小东西就相当于在一个密闭环境里长期生存……这样真的可行吗?就像是这座城市,也需要定期从外界获取资源,才能完成置换和更迭。”
恒温箱沙福林发出机械的声音:“凡尔纳先生,请不要小看细菌和病毒的生存能力。它们才是这个星球的主人和主体,它们是生命的起源和开始,存在的历史比任何一个种群都要更加悠久。”
“这一技术改良,本质上是将浮游心脏变成半开放状态,充斥于骨人的骨骼腔体内。由浮游生物,来充当骨人的血液、神经和循环系统。”
“正常情况下,它们会磨损和破坏一部分的骨骼,不过有您的宝石皮肤技术,完成了骨人全骨骼覆膜,那么就毫无问题。外部再用特殊的浮游生物网,蒙在光炱肌肉服上,就能构成简易皮肤纤维,从而让绝大多数浮游生物主体无法离开躯体。”
“需要时可以开口,让更细小体量的生命进入,完成自然意义上的新陈代谢和互相结合,从而达成生物层面的改良。”
“这种以宝石镀膜、半开放浮游心脏组成的新型水晶骨人,将拥有更强的续航、动力以及成长性。”
凡尔纳听得皱眉,摸了摸脖子上的骨链:“但是你所提出的这一技术,并不能有助于地幔里活动。如果将浮游心脏半开放,光是地幔最低上千度的高温,就足够让那些浮游生物死光了。”
“那您可是说错了。”
沙福林反驳道:“您大概忘了,我曾经给您的报告里写过,地底骨鱼体内有发现高温菌种的存在。”
“这种地幔菌细胞体积极小,属于纳米级,抗高温水解,类似芽孢般长期休眠,仅在环境短暂改善时复苏。地幔中放射性衰变,产生的α/β粒子或γ射线,被这部分菌群用于能量转换,也有费托合成逆反应的过程,类似产甲烷古菌。”
“地幔菌存在,可能是地球早期深部热液系统生命的残留,而非是圜流冲击带来的结果……”
凡尔纳打断道:“别说那些我不感兴趣的东西,就说结论,这些和地底骨鱼有什么关系?”
“您在科学方面真是没有耐心,没有耐性对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阻碍……”
“再废话就关你禁闭,把你实验室给关了。”凡尔纳不耐烦了。
“地幔菌长期生存在骨鱼体内。”
沙福林顿时老实,它说:“因为地幔菌的存在,所以地底骨鱼能够在地幔中长期生存,那一层矿物质组成的类似于皮肉填充结构,就是地幔菌依赖的矿物界面,主要包括橄榄石、辉石等含水矿物。”
“因为地幔菌是纳米级,并且超低速代谢,依赖无机化学反应,近乎于一种僵尸生命。它的这些特性,与地底骨鱼需求完美契合。”
“所以它们彼此共生。”
“骨鱼带着它们获取更多的特定矿物界面,它们则是提供给骨鱼辐射能量利用、无机化能自养……以应对地幔的高温、高压、缺氧、贫营养等极限环境。”
“这些菌群数量越多,作用越明显,而且能够形成独立的生态环境,从而规避外界压力破坏。”
“您还记得吧?在地幔浅层里,我们捕获的骨鱼体量都较小,最小甚至只有10公分左右,而深层区域的骨鱼,体量却都很庞大,迄今为止,我们发现的最大地底骨鱼,长度达到了37米,比海中的蓝鲸都要更大。”
凡尔纳思索了一会儿,双臂抱在胸前:“你是说,要研究地底骨鱼,其实重点应该是研究地幔菌群?”
“对。我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培养箱积极道:“菌群本身风险很低,地底骨鱼身上数量很多。如果用浮游心脏作为桥梁,就能通过水晶骨人,测试各种浮游生物,吸附和结合地幔菌群的能力。”
“倘若能在地幔菌上有所突破,就能通过培养它们,让骨人拥有那一层矿物皮肉,继而像是地底骨鱼一样潜入地幔深处,甚至是触碰地核。”
“您所追求的巨骨鱼,或许关键就是在地幔菌身上!”
凡尔纳心想。这也算是一个思路。
反正其他路已经走不通,死马当活马医了。
“你要多少预算?”
“请给我600万光种,这个不能再少了,参照大型细菌实验室标配,要购买外面实验室里类似的古菌群。比如甲烷古菌、变异地杆菌……还要买细菌检测与鉴定设备,智能PCR仪、微流控芯片检测系统、生物传感器、自动化药敏测试系统、图像分析平台……这些配套一个都不能少啊。”
凡尔纳说:“给你60万。”
“……”
培养箱的声音戛然而止:“这也太少了……这么低的预算怎么能搞好科学呢?没有钱,就只能用时间去堆……”
“别说废话。”
斋书苑